感情中“患得患失”,原来是这种人格在作祟:焦虑型依恋人格_伴侣_情感_人际关系

卜运天 11 0

卷首语

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渴望亲密无间,却又恐惧失去,如同追逐月光的夜行者,既向往光明又

害怕阴影。

他们极度害怕被抛弃,对伴侣或亲近的人有着高度的依赖,嫉妒、过度粘人和难以忍受分离。在面对伴侣的疏远时,他们会经历显着的焦虑和不安,寻求不断的确认和安抚。这类人被称为情感焦虑型依恋者

那麽,他们有哪些特质?又是如何形成的?要怎样才能改变呢?

01、焦虑型依恋者的特徵:爱与痛并存

特徵1:高度敏感的神经网路

在焦虑型依恋者的世界里,每一次呼吸都仿佛携带着外界的评判。他们对他人情绪的变化异常敏感,常常将伴侣的每一个微妙表情过度解读为与自身紧密相关的信号。这种过度的同理心和关注,虽然体现了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深切渴望,却也使他们如同走在钢丝上,随时可能被情绪的波动所倾覆。正如心理学家艾莉森·戈普尼克在其着作《孩子如何学习》中提到的那样,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世界,而成年人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延续了这些早期形成的敏感模式。

特徵2:矛盾心理

焦虑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展现出的矛盾行为,仿佛是内心深处两种截然不同需求的角力。一方面,他们极度渴望与伴侣建立紧密的联系,希望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另一方面,当这种亲近感过於强烈时,又会激发他们对失去自由的恐惧,从而不自觉地推开对方。这种心理上的“进退维谷”不仅令他们自己感到困惑,也让伴侣难以捉摸其真实的想法和需求。着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其理论中详细阐述了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其中成年早期阶段的“亲密与孤独”冲突尤为关键,焦虑型依恋者正是这一阶段复杂情感体验的典型代表。

特徵3:需求过多关注

对於焦虑型依恋者而言,伴侣不仅是情感的港湾,更是情绪稳定的支柱。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论述:情绪智力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於焦虑型依恋者来说,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需求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大量的关注和正面反馈,以此来确认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和价值。当这些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极端的反应,如愤怒、悲伤或绝望,这些情绪的爆发实际上是对安全感缺失的一种呼救。

特徵4:缺乏边界感

焦虑型依恋者往往难以区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这种模糊的边界感驱使他们过度介入伴侣的生活,有时甚至侵犯了对方的私人空间。他们的初衷可能是出於对关系的担忧,试图通过全面了解伴侣的生活来减轻内心的不安。然而,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给伴侣带来压力,甚至可能成为关系破裂的潜在因素。

特徵5:自我否定倾向

当焦虑型依恋者感受到伴侣的不快或不满时,他们往往会迅速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这种自我否定的倾向不仅削弱了他们的自尊心,也使得他们更难在关系中建立健康的互动模式。他们可能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就能够避免伴侣的负面情绪,然而这种想法往往忽略了关系中双方的责任和复杂性。面对挑战和批评时,持开放和成长的态度至关重要。

特徵6:分离焦虑

对於焦虑型依恋者而言,即使是短暂的分离也可能引发强烈的情感波动。他们对於分离的恐惧根植於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担心每一次的分开都会成为永久的离别。这种分离焦虑不仅影响了他们享受独处的能力,也限制了伴侣的自由,成为关系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02、成因分析:童年阴影与成长之痛

第一,童年情感表达的阴晴不定

童年时期是个体性格与依恋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於焦虑型依恋者而言,他们在早期的家庭环境中往往经历了父母情感表达的不稳定性。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其依恋理论中指出的,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早期关系模式,尤其是父母的可预测性和响应性,对後续的依恋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的情感状态像天气一般变幻莫测,时而阳光明媚,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关注;时而又乌云密布,冷漠或者忽视孩子的需要。这种情感上的忽冷忽热让儿童处於一种持续的情感不确定性和警惕状态,他们学会了过度解读父母的每个表情和语气,试图预测和适应这种不可预知的变化。

第二,被抛弃的恐惧

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实际地或象徵性地被抛弃经历,对焦虑型依恋者而言,犹如心灵深处挥之不去地阴影。这可能是由於父母间频繁地争吵、分居或离婚,抑或是父母偶尔使用地威胁抛弃地话语作为管教手段,例如“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这些经历加剧了个体内心的不安全感,使他们深信自己不值得被爱,随时可能面临被遗弃的风险。

第三,青春期後的经历

进入青春期及成年後,焦虑型依恋者在人际关系中遭遇的一系列挫折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依恋焦虑。无论是朋友间的背叛、恋情中的分手,还是工作场合的排斥,每一次的分离和背叛都如同在旧伤上撒盐,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对自我价值的质疑。这些经历强化了他们对被抛弃的预期,使他们在未来的交往中更加小心翼翼,同时也更加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寻找情感的确定性。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指出,没有承诺的爱情关系容易导致焦虑,而焦虑型依恋者往往在寻求亲密的同时害怕承诺带来的潜在伤害。

03、应对策略:重建自我,寻找内心的锚

第一,身体的庇护所:运动与情绪管理

在应对焦虑型依恋人格所带来的挑战时,运动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工具。牠不仅强化了身体的健康,更为心灵提供了一个避风的港湾。当你感到焦虑或不安时,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无论是跑步、瑜伽、游泳还是团队运动,都能帮助你释放紧张情绪,提升心情。哲学家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利用身体的活力来对抗内心的阴霾,让每一次心跳加速、每一次肌肉的伸展都成为驱散焦虑的舞蹈。

第二,安全感的重建:从内心的安全地带出发

重建安全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始於你最感到舒适和安全的环境。这可能是与亲密朋友的温馨聚会,或是沈浸在一本好书的世界中。书籍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心灵的慰藉,牠们能够带你穿越时间和空间,体验不同的生活,从而拓宽视野,增强内在的力量。正如作家余华在其作品《活着》中深刻地表达:“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源自於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而这种力量足以抵御外界的风雨。

第三,向内探索,自我关爱:倾听内心的声音

在重建自我过程中,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要花时间静下心来,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情感变化,给予自己足够的关注和爱护。通过日记、冥想或任何形式的自我反思,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学会如何以积极的方式回应内心的呼唤。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潜力。”通过自我探索和自我关爱,我们可以激发内在的潜能,逐步成长为更加完整和自信的个体。

总结

爱,是一场修行,焦虑型依恋者在这条路上或许走得更为艰难。但正是这些痛苦与挣扎,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更深刻、更完整的个体。当我们理解了焦虑背後的根源,便能以更温柔的目光看待这份脆弱,同时也为自己铺设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

标签: #人格 #原来是 #焦虑型依恋 #作祟 #人际关系 #伴侣 #情感 #感情